2021-08-16
竹类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潜力的植物。中国是竹的原产地和现代分布中心,是世界上最大的竹材和竹制品生产国。竹子在我国被誉为“第二森林”。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木材供需矛盾、保护森林资源、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。竹材具有生长周期短、生产早、再生容易、产量高、再生能力强、强度高、弹性好、韧性好、耐磨等优点。它用作传统建筑、造纸、编织、家具和装饰的材料。随着竹材产业化利用的广泛开展,特别是竹材人造板、竹复合板、竹装饰、家具、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,竹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。
色泽鲜艳的新鲜竹材,存放时间长,会逐渐失去光泽甚至变色;而竹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、糖分、蛋白质和脂肪等,易受真菌和昆虫侵害,降低了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。竹子的霉变现象非常突出,不仅影响竹子及其制品的外观,也为其他真菌害虫创造了条件。霉菌菌丝体在生殖生长阶段会产生大量有色孢子,污染竹子表面。一些菌丝(如镰刀菌)会分泌色素并污染竹子表面。重度污染的竹子表面呈褐色或黑色。由于颜料的渗透作用,污染可以达到几毫米的深度。即使经过水洗、砂光、刨光等,霉斑也无法消除,严重影响竹材和竹制品的外观质量。竹子也会因感染变色真菌而变蓝变黑,光泽减弱。
20世纪80年代以来,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竹霉病防治研究。大多数竹子变色真菌属于Deuteromycotina Hyphospora属。丝菌科(Hyphomycelaceae)青霉(Penicilllum Link.)、曲霉(Mich.)林克和木霉(Trichoderma Pers.)等属霉菌主要引起竹子的绿、蓝、黄、红、灰等变色污染; CladosporiumLink、ArthrinumKunze、AltemarlaNees、VerticilliumNees 和 Dematlaceae 等属主要引起竹子的棕黑色污染。不同地区的竹子主要真菌种类不同,如尖孢枝孢菌和绿色木霉,南方常见,北方少见。
竹子的霉变程度由轻度到重度,从零星分布→均匀分布→菌丝覆盖→生长子实体,直至竹子失去加工利用性能。在野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,常产生分布均匀且菌丝覆盖的霉菌,使竹子变色。黑质、分生孢子盘、子囊壳等种类多在露天环境中日晒雨淋中产生。环境湿度是竹子发霉的关键。湿度低于75%时,基本不发霉,湿度高于95%时,极易发霉;竹子霉变的最适温度为20~30℃,最适pH值为4~6。竹子的抗霉性还与竹种、竹龄、等级和收获季节有关。霉变主要影响竹制品的清洁美观,但也会降低竹材的表面强度,缩短竹材的使用寿命。竹子的防霉处理是竹子产业化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竹子要及时晒干,存放在通风、清洁的环境中。可以煮沸杀死潜在的霉菌和蠹虫,也可以进行漂白和涂漆等表面处理。
国内外市售抗真菌剂的活性成分往往是两种或三种杀菌剂的混合物,而高效、长效、低毒、低成本、多效、广谱的竹类抗真菌剂通常是被选中。但竹子的外壁致密,药液极难渗透,其防霉处理方法与木材不同。竹材防霉剂的处理方法有刷涂法、浸渍法和压注法。
1、刷涂法是将防霉剂均匀涂抹在竹材表面,以抑制或杀死表面霉菌。这种方法操作简单,但只适用于短期防霉。
2、浸渍法是将竹材浸入防霉药液中,使药液浸入组织中。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,可分为常温浸渍法、加热浸渍法和冷热浴交替浸渍法。一般冷热交替浴法的防霉效果比热浸法强于常温浸法。
3、加压注射法是将新收割的竹秆顶部剪去,放入耐压皮管内,用金属环或铁丝扎紧。液体沿皮管流向竹尖段,然后在储药罐液面上加压,使药液沿竹尖段管进入竹材。
除上述外,还有高温杀菌、浸水、烟熏、美白等物理杀菌方法,但整体经济效果不高。